关注四普丨陕西省宜君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侧记
来源:国家文物局2024-09-29 09:00浏览次数:

从酷暑到初秋,一支特殊的工作团队一直活跃在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他们日出而行,日落而归,翻大秦山、越北洛河、钻树林丛、走村访户,不辞劳苦地持续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全县已复核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点200余处,还有多处重要新发现、新类型文物点。

今年5月,铜川市和宜君县文物行政部门分别抽调15名和3名文物专业工作人员,再加上陕西省测绘局配备的4名专业技术人员,组建成立了宜君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以下简称“普查队”)。宜君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优先拨付专项资金,全力保障普查工作。6月24日,普查队分为4个小队在全县开展实地调查工作。

除了大雨天,普查队员们整日都要奔波在外。一大早,根据尧生村民上报的文物线索,第三小队前往苹果园勘察。在这里,普查队员采集到汉代板瓦及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泥质红陶、夹砂红陶残片及磨制石铲残片,大家兴奋不已。回到村民家中,眼尖的普查队队长陈晓捷发现其院落外堆放大量筒瓦,个别比较完整。进一步询问得知,筒瓦是村民在20世纪80年代末建房时发现的。经过普查队同事反复辨认、考证分析,认为可能是唐代时期的遗存,当即作为重大发现记录。动作麻利的普查队员现场进行登记、采集、拍照、打点,采集信息录入普查系统软件以备审核。该批文物标本较为罕见,保存较为完整,在征得屋主同意后,由普查队员带回暂存至宜君县博物馆库房。

在车村村委会,普查队员与村干部及村中老人进行寻访交流,摸清村内的文物线索及文物状况。在向导的带领下,实地到现场查看,仔细寻找搜索。寻找过程中,队员们经常需要用手中的棍子开路,带着设备横穿近两米高的玉米地,攀爬陡峭的山坡,跨过草丛遮掩的河沟。高温天气让队员们热汗涔涔,长长的玉米叶一次次划伤裸露在外的皮肤,在汗水的刺激下十分难受。但当终于找到一通掩藏在野草里的碑刻时,兴奋让他们的疲劳和艰辛一扫而空。

东奔西跑的信息采集工作结束后,已经是傍晚时分。匆匆吃过晚饭,队员们顾不上休息,清洗标本、登录普查软件、绘制各类图纸,井然有序的内业工作又开始了。明月高悬,鸣蛩声声,陪伴着队员们一直忙碌到深夜。

陕西省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对一线普查工作进展和队员们持续保持关注和关心。7月末,陕西省普查专班组织专家前来宜君县,先后到吉士堡村、石板川王增禄夫妇墓、川子河石屋和榆舍遗址等三普复查点和新发现文物点进行实地检查,对实地信息采集质量、文物认定程序等进行专业指导,认真查看“四普”采集数据和采集标本,并就普查数据填报、软件操作、测绘标准等提供了技术指导,加强普查成果质量控制。铜川市四普协调推进专班负责人、宜君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负责人也来到一线看望慰问普查队员。

据陈晓捷介绍,这次文物普查队伍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队员,也有“00后新兵”,他们发扬传帮带精神,以老带新让队员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迅速成长。

董彩琪是全县22名普查队员中的7名女队员之一。谈到文物普查工作的艰辛,她只是笑道:“文物普查目的地在地图上看起来近在咫尺,走山路一步一步要耗费好几个小时。有时遇到险峰峭壁,队员们就靠着手里的镰刀、锄头和临时做成的登山杖,一路披荆斩棘,攀爬而上。而诸如被植物割破手指,或者鞋子走烂都是时有发生的事。”

普查队员焦伟博就是岗位见习期的“新兵”,他自豪地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事关国之大计。尽管普查条件艰辛,但我从未想过退出,因为这次普查工作,是我‘站岗’的第一站,困难能磨炼自己的意志,对我的成长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