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上午,承德博物馆鹿鸣讲堂,想要鉴定藏品的市民朋友拉着箱子、拎着布袋,早早就来等候了,他们都想让专家看看自己手里的“宝贝”,辨一辨“真伪”。
作为河北省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要活动之一,河北省社会收藏鉴赏咨询服务活动开始后,文物鉴定专家仔细评鉴着收藏爱好者带来的每件藏品,回答每位收藏爱好者关心的问题。专家们通过观器形、听声音、触手感、看细节,就藏品的真伪、时代、价值等问题“答疑解惑”,普及文物收藏及文物保护等相关知识。
“这个瓷瓶是我10年前从市场上淘来的,瓶身上的裂纹十分奇特,瓶底还写有‘大清乾隆年制’几个字,麻烦专家给看看。”听说承德博物馆鹿鸣讲堂举办社会收藏鉴赏咨询服务活动,承德市民王先生早早就报了名。当他现场将这个瓷瓶展示出来时,瞬间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人们纷纷围拢过来仔细欣赏。
“瓷器表面上的细小裂纹被称为开片,是因胎釉配方不当产生的一种缺陷。但如果人为加强这种缺陷,使釉面形成明显的开片纹,原本的缺陷就变成一种另类的艺术美。”河北博物院研究馆员、古陶瓷学者穆青向大家介绍,鉴定瓷器要从胎釉、造型、纹饰、款识等多个角度入手,了解瓷器开片的原理,会多一个判定依据,但切记一定要综合比对各种因素后再下定论。
据介绍,本次藏品鉴赏类别包括陶瓷、书画、铜器等,藏品鉴赏专家只告知真伪及年代,不做市场评估,不出具书面鉴赏证书。活动旨在加强文物鉴定知识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让市民进一步了解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积极引导民间合法收藏、理性收藏、快乐收藏,提升公众文物鉴赏水平,推动民间收藏文物健康发展。
承德市文物局工作人员马琳介绍,参加此次文物鉴定的专家耐心细致地为藏友答疑解惑,认真普及文物收藏知识,积极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收藏理念。大家参与活动的热情非常高,活动中一共鉴定了40件藏品,既有家传的,也有从市场买来的;既有珍品,也有仿制品,文物鉴定专家与大家相互交流,把藏品的情况介绍给大家,加强了人们对文物知识的了解,这对收藏爱好者以后收藏文物有所帮助。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间收藏热潮已经从小众走向大众,成为文化消费的新热点。而文物收藏与一般的商品消费、文化消费都不一样。文物的真伪鉴定、修复保管、展览展示,历史价值评估、文化价值阐释等,都需要专业组织、专业人才。”河北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此次鉴赏大会外,平时各级文博单位作为收藏、保管、研究文物的重要部门,在普及文物收藏鉴赏知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搭建传播文物鉴定知识的平台,引导人们树立正确收藏观,倡导理性收藏,注重文物的文化价值。此外,民间收藏者也要树立正确理性的收藏观念,通过自己手中的藏品梳理文化脉络,透过文物看文化,探索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传播蕴含其中的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