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现场
5月30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河北商代考古发现与研究、河南安阳洹北商城遗址等4项重大考古新成果,我省商代考古的新发现,涉及武安赵窑遗址、栾城周家庄墓地、灵寿西木佛遗址和涞水张家洼遗址4处考古遗址新成果,皆为填补商代考古区域空白的重要发现,引人注目的发现背后也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
新发现深化商代治理体系认知,勾勒商王朝太行山东麓防御体系
武安赵窑遗址毗邻殷墟,与商都关系密切,以周家庄遗址、西木佛遗址为代表的高等级聚落处于商王朝疆域或者势力范围的北部,再向北以定州北庄子为代表的遗存,可能代表商王朝的北部方国分布的北端,也是抵御北方文化的前沿。武安赵窑、周家庄遗址、西木佛3处商文化遗址,皆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廊道上,同时也处于太行山两侧交通的太行山陉口之上。既是十字交通要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反映了商王朝太行山东麓的防御策略与体系。
新发现揭示聚落多层结构,展示社会复杂化进程
河北4处商代遗址发掘中重视聚落考古理论的实践,关注聚落布局,对于商代方国或者地方都邑聚落内部结构有了一定宏观认识。
周家庄墓地出土青铜爵
商代早期流行居葬合一,晚商时期已经有了独立的墓葬区。高等级聚落已经呈现出多层次的社会结构。赵窑遗址商代中型聚落的面积达到22万平方米,有双室的浅地穴式房址,房址内有殉人,殉人被缚双手,俯身屈肢,灰坑中也有站立掩埋的人骨,这些人显然处于聚落最底层。继1960年之后,赵窑遗址再次在铜器与陶器上发现“↑”形符号,居址中出土卜甲、原始青瓷片、仿铜陶器、骨雕凤鸟纹笄等一批体现遗址等级与时代遗物,推测赵窑遗址可能为商代“矢族”或“矢国”的中心聚落。赵窑遗址揭示了商王朝二级都邑聚落形态。栾城周家庄遗址发现有带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其中以甲字形墓为代表的大型墓葬居中,大墓有殉人现象,小型墓葬分居两侧,说明周家庄墓地代表的人群分为多个阶层。灵寿西木佛遗址也是贵族墓葬与平民墓葬共存,但分群现象明显。这3处遗址显示聚落人群的分化与复杂化,具备商代方国的特征。涞水张家洼可能显示了土著人群与外来周人相对独立共存的态势,疑似周人系统的大墓随葬四套车马器,或表明周人的势力已经扩展至冀中北部区域,是西周燕国建立的前奏。
新发现展示王朝疆域向北扩展,深化多元一体空间格局
冀南赵窑遗址晚商遗存与殷墟文化基本一致,属于典型的殷墟文化 ,冀中地区周家庄、西木佛遗址代表了商文化北部区域地方类型,而冀中北地区的张家洼遗址商代为围坊三期文化占据,在西周早期为张家园上层文化所取代,西周初年四套车马器随葬的大墓出现,表明周人有意把势力扩展至燕南地区,将商王朝形成的北部疆域极大地向北扩展,形成新的版图,进一步深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空间格局。
新发现填补河北商代编年体系空白,展现商周之际文化变革
赵窑遗址包含居址类遗存与墓葬。可以建立冀南地区中晚商至西周初年完整的编年体系。栾城周家庄、灵寿西木佛遗址发现了殷墟三期至西周早期的遗存,进一步完善冀中地区殷墟晚期至西周早期的编年体系。冀中北部的张家洼遗址对于完善冀中北部拒马河流域文化编年与谱系,有突破性的贡献。
新发现活化商代历史场景,复原商周社会生活
赵窑遗址V区环豪拐角
赵窑遗址东南部有壕沟环绕,形成环壕,聚落内布局严谨,有明显规划,明显产生了寒季取暖技术,对于研究中商时期的环境变迁以及北方冬季御寒取暖策略有重要意义。赵窑遗址口小底大的袋形窖穴用于存储,坑壁修整齐整或涂抹草拌泥。西木佛发现的水井J2,口部呈圆角方形,水井下部有方形井框,井框为木质,以榫卯结构拼合而成,结构科学,以应对滹沱河边的流沙堆积的地质条件。这些发现生动地展示了商周时期河北地区人们的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