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文化遗产的平安——进入“防火时间”的避暑山庄景区
来源:承德市文物局2018-11-08 19:56

记者:寇亚男

  秋去冬来,天寒地冻,人们纷纷躲进室内避寒取暖,可他们却奔向了山林、湖区;

  连日降温,北风呼啸,可他们披星戴月,巡山的脚步更紧,常常满头是汗;

  旅游潮落,游客渐少,他们的工作却更为繁重而艰巨,完全进入了“无休息状态”……

  他们,便是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的干部、职工和僧人,为保文物安全,人人都成了防火员。

  防火——

  山庄文物安全的生命线

  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和皇家寺庙群——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雄伟而瑰丽,自1961年开始陆续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含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构成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一古建筑群落体量大,种类多,文物保护任务繁重而艰巨,被列为国家一级风险单位、重点消防单位,安全防范工作涉及森林、草原、古建筑等多个方面。其中,避暑山庄山区总面积443.5万平方米,占山庄总面积的五分之四,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整个景区的古建筑面积更是多达15万平方米,均以木材为主要材料,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形式,火灾荷载极高,安全消防形势严峻。

  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消防安全尤为重要。承德市文物局、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管委会将文物消防安全作为第一要务,全系统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景区各单位成立了以处长为组长的消防安全领导小组,划分消防安全责任单位和责任区域,建立线性责任体系,上至主要领导,下到一线职工,横向到边,纵向到人,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岗位职责和范围,建立网格化安防预警体系,人防、技防相结合。

  特别是近年来,景区管理及安全消防不断引入科技手段,先后投资近百万元,于山庄山岳区7个制高点、山脚5个主要进山路口架设激光夜视仪,用于山区防火工作。后又于3条进山路架设38部摄像机,覆盖进山通道达85%,对进山人员实时监控。去冬今春,于湖区增设42个监控点,环10公里宫墙安装142部网络高清摄像头,同时配有自动报警系统,覆盖率达到95%。

  2013年9月15日,《承德市人民政府森林草原防火命令》发布。随着一道防火令的发布,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史上最大力度”的安全防火工作拉开大幕。2013年11月1日至2014年5月31日为封山防火戒严期,山林、草原全面戒严,山林区封山封林,草坪设立围挡,禁止上山入林,进入草坪。同时,展开宣传教育攻势,景区管委会印制《山庄是文物、保护靠大家》文物消防知识手册1万份,职工人手一份对外散发;基层单位采取“请进来”与“送出去”的方式对职工进行消防知识和技能培训。景区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全系统立体式宣传,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公告,竖立警示牌,散发宣传品达3万余份。

  新常态——

  安全防范全覆盖全天候

  入冬以来,气温一天天下降,天气也越来越干燥。这对于山庄、外庙景区的管理者来说,意味着最具挑战性的时候到了。

  “以最高的工作标准、最强的组织领导、最严的执行纪律、最细的安全措施,全力构筑避暑山庄消防安全‘防火墙’。”避暑山庄管理处副处长、防火工作组组长韩国君曾是一名军人,虽已在山庄工作28年,至今仍是一派军人作风。他告诉记者,今年的防火工作谋划更早,措施更实,虽然是一场艰巨的战役,但他们会全力以赴,确保景区安全。

  今年10月29日,避暑山庄管理处今冬明春防火动员大会召开,部署任务,明确责任,逐级签订安全防火责任状,向全体干部职工发出总动员:提高消防安全意识,人人都是防火员。

  根据责任区域划分,避暑山庄防火工作分湖区、山区、夜间三个责任区,全员参与,24小时周密防范,上岗时间分4班倒:上午班早6点至中午12点,下午班中午12点至下午6点,小夜班17点30分至23点30分,大夜班18点至次日早6点。

  早在9月下旬,山庄管理处即着手组织防火道清割、清灌及防火围挡检查工作,对山庄湖区岛山、山区道路两侧和主要地段、封山围挡内外两侧、山区消防栓井、阀门井、电井周围进行防火清割、清搂,清割面积共227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完善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备勤工作。按要求储备、存放应急物资和车辆,组建培训应急扑火队,连同驻扎在避暑山庄内的消防四中队和普宁寺管理处僧人扑火队,形成9支近200人的专业扑火队伍,开展经常性的应急演练,以提高应急处突能力。

  “可以说,一线防火人员是早晨顶着星星来,晚上顶着星星走,没有节假日,包括春节、除夕。”避暑山庄管理处经济护卫大队教导员于泉介绍,山庄防火工作贯穿全年,在冬春季重点防火期则是全员参与,24小时不间断,由机关各科室、经济护卫大队、展览部、游船队、接待部、园务队、山庄艺术团、旅游服务部等共抽调防火人员300人,实行分片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就连园务队的保洁人员现在也戴上袖标,做起了兼职防火员”。

  难题——

  “五条禁令”难禁市民脚步

  虽然建立了一系列“无缝隙、无死角”的防范机制,采取了一系列“死看死守”的防范措施,但景区的管理人员仍丝毫不敢掉以轻心,甚至不免忧心忡忡。

  “山庄景区面积大,每日进园锻炼、休闲的市民众多,情况复杂,给每日的清园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于泉说,这也成为景区消防安全的最大隐患。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保护管理条例》、《承德市人民政府森林草原防火命令》等相关规定,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管委会曾于去年发布“五条禁令”, 进入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的人员须自觉遵守:一是严禁吸烟;二是严禁在重点保护区200米内燃放烟花爆竹、祭祀用火、点放孔明灯、野炊、焚烧垃圾和其他未经批准的用火;三是严禁在防火戒严期内进入防火戒严区;四是严禁挪用、损毁避雷、安全防范器材和设施;五是严禁翻越、损坏围墙。

  尽管景区展开强大的宣传攻势,将“五条禁令”向广大市民、游客广为告之,但所禁诸现象始终难以禁绝。山庄内吸烟者有之,上香敬神祭祀者有之,于200米保护区内燃放烟花爆竹、野炊者有之,翻越宫墙进入山林戒严区者有之。“还有一些市民、游客破坏安装于山区和宫墙的摄像监控设施,摸、晃、抠,甚至干脆掰掉。”避暑山庄管理处技防监控室负责人韩洋无奈地对记者说,今年山庄管理处又投入35万元对前期监控设施进行了维修。

  目前,2014年防火戒严期的各项工作已经全面展开。然而,做好文物消防安全工作需要社会的广泛参与。景区管理人员恳切呼吁:广大市民应自觉遵守“五条禁令”,文物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需要社会力量来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