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名片”行走在白山黑水——“避暑山庄文化大巴”万里公益行随行记
来源:承德市文物局2018-11-08 19:41

  ■这是一次清史文化的探寻之行

  ■这是一次客源市场的开拓之行

  ■这是一次中华传统美德的传递与传播之行

  7 月15 日上午,第六届“避暑山庄文化使者”网络选拔大赛颁奖仪式暨“避暑山庄文化大巴”万里公益行出行仪式,在避暑山庄丽正门隆重举行。今年大赛的主题是“金色名片,君临天下”,中国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谭辕、中国传媒大学刘雨璇、北京服装学院崔雅天艺、河北师范大学毛金灿,4位选手脱颖而出,被授予“第六届避暑山庄文化使者”称号。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文化使者及随行人员乘坐文化大巴进行了万里文化公益巡游,探访清朝从兴起到兴盛再到衰败的各时期的代表城市,探寻清史文脉,进行公益捐助,同时,将避暑山庄这张“金色名片”送到了各地游客手中,使避暑山庄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得到了有效传播。

  探寻清史文脉架起文化桥梁

  “一座山庄半部清史”,清朝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发生:1771 年,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接见率众东归的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1793 年,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接见了英国使臣马嘎尔尼,东西方文明在这里实现了首次相遇;1860 年,英法侵略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仓皇逃到避暑山庄,成为清朝入主中原以来第一个被逐出京城的皇帝,在这里,咸丰皇帝批准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等几个不平等条约,清王朝陷入困局;慈禧在避暑山庄策划了辛酉政变,开始“垂帘听政”,从这里走上了清末的政治舞台……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鼎盛走向衰败。有学者认为,在18 世纪,承德比北京更能代表整个清王朝的多元与完整,这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避暑山庄与清朝历史息息相关,是清史宝藏。今年的避暑山庄文化使者万里行活动以清史为依托,选择了一条不同以往的路线:新宾—长春—沈阳—秦皇岛—唐山—天津—保定—北京一线,选择了清朝从兴起到兴盛再到衰败的各历史时期代表城市,文化使者一行代表避暑山庄探访清史文脉,架起了承德与巡游城市之间的文化桥梁。

  7 月18 日,避暑山庄文化大巴一行来到了满族的发祥地——赫图阿拉城。

  位于辽宁抚顺新宾县的赫图阿拉古城,依山傍水,拥有400 多年的历史。清太祖努尔哈赤就在这里出生,马背上得天下,从一个小部落的酋长,率领不足百人的队伍,经过30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结束了女真族各部长期分裂混战的局面,建立后金政权,将统治疆域扩大到整个东北,开创了强盛的局面,为清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赫图阿拉古城,透过斑驳的古城墙和百年的参天古树,让人触摸到历史的厚重。努尔哈赤故居里,万字炕、上下两扇的窗户、吊在房顶的木摇篮,这些满族传统建筑民俗风格在承德乡村民居中都可以找到踪迹。古城旁边的赫图阿拉村被誉为“中华满族第一村”,更是做足了“满族”的文章,承德传统美食“八大碗”就是从这里诞生,随清军入关又传入朝廷成为宫廷美食“满汉全席”的前身,而满族八大碗在北方也成为深受民间喜爱的美食。

  随着努尔哈赤的征战步伐,文化大巴来到了沈阳。

  沈阳故宫是清朝初期的皇宫,在清朝入关后成为陪都。1625 年努尔哈赤定沈阳为都城,开始在这里修建议政之所。皇太极即位后,继续修建这座宫殿,并且就在这里将女真改称为“满洲”,1636 年,将国号改为“清”,正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皇太极时代,这里一直都是清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沈阳故宫在规模上比避暑山庄要小很多,不过这里是清朝开国皇帝的“龙兴重地”,备受清朝历代帝王重视。沈阳故宫在鼎盛时期积累了几十万件文物,与当时的北京宫苑以及热河行宫齐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宝库之一,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经过几次严重的文物流失几乎荡然无存。新中国成立后沈阳故宫曾经从包括承德、北京等多地调入文物,如今,避暑山庄四知书屋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 炕屏、清帝玉册等就收藏在沈阳故宫内。

  7 月21 日,文化大巴来到秦皇岛山海关。

  山海关是明长城在东北的关隘,也是守卫京师的重要屏障。顺治元年,多尔衮率领清军联合明将吴三桂,在山海关与李自成农民军展开血战,李自成战败,清军入关,从此清朝入主中原,开始了对全中国的统治。站在“天下第一关”厚重坚实的城墙下,不禁让人联想,如果当年驻守山海关的宁远总兵吴三桂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主动打开了城门,清军是否能顺利攻入关内,历史又将如何被改写?

  清朝入关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励精图治,达到了清朝最鼎盛的“康乾盛世”,如今,依然吸引着众多来承游客亲临感受这种盛世文化。但是由于封建专制集权以及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已经落后于世界文明大潮,在乾隆后期就已经江河日下。直到鸦片战争爆发,沉睡的帝国被西方的“坚船利炮”击醒,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已无力回天,在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清王朝彻底灭亡。

  在天津,文化使者一行参观了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感受到天津军民不畏列强,浴血鏖战,抵御侵略的英雄精神。

  在长春,文化使者一行来到伪满皇宫博物院,末代皇帝溥仪在日本帝国主义扶植下,把这里改建为伪满洲国的皇宫,意大利导演贝托鲁齐的电影《末代皇帝》 在这里实景拍摄。华丽奢侈的装饰依然抵挡不住幽黑的走廊带给人的那种沉重压抑感,博物馆里展示的“满洲国”小学的日语教材,成为了日本武力侵占东北,推行法西斯殖民统治的历史见证。

  拓展客源市场实现精准营销

  “避暑山庄形貌如中华成一统,名胜集全国于一园,文化融华夏五千年,游客置身山庄,可以看遍天下,有‘君临天下’之感”,在第六届“避暑山庄文化大巴”万里公益行出行仪式上,副市长刘新宇对活动主题中“君临天下”之意做出解读。

  在中国,再没有哪一座皇家园林可以像避暑山庄一样,移天缩地,把中华大地五湖四海的景观融汇于一园,所以避暑山庄也称为“中华版图的微缩投影”。避暑山庄占地564 万平方米,环绕山庄蜿蜒起伏的宫墙形似长城,长度长达10 公里。宫殿区仿北京故宫而建,苑景区部分,东北部是开阔平坦的平原区,西北部是连绵浑厚的山岳区,东南则是秀丽婉约的湖区,恰好与我国的地貌特征吻合,康熙皇帝慧眼独具,成就了避暑山庄的传奇。乾隆皇帝独爱江南,曾经六下江南,又把江南的景观带到了北京和承德皇家园林中,这在北京的颐和园有所体现,而避暑山庄更是集天下名胜于一园。在这里,可以看到仿浙江嘉兴烟雨楼建造的烟雨楼,仿苏州四大园林之一狮子林建造的文园狮子林,仿浙江范钦天一阁建造的文津阁,仿镇江金山寺建造的金山……避暑山庄,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延伸避暑山庄周围的外八庙,其中普宁寺仿西藏桑耶寺而建,安远庙仿新疆伊犁固尔扎庙修建,普陀宗乘之庙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可以说,游客来到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等于游览了全国。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单洪斌表示,为了开拓新的客源市场,让更多的游客可以“君临天下”,管委会在今年的文化大巴万里巡游活动中,将目标瞄准长深高速和京哈高速这两条国家重点高速路沿线城市。

  14 天,文化大巴走过了14 个市、县,在长春伪满皇宫,在沈阳中街,在天津洋货市场,在北京故宫,在唐山体育公园……每到一处,4 位文化使者都身着避暑山庄文化衫来到当地繁华路段和知名景区做地面推广,全程共发放了近万份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宣传资料,临行前塞满整个大巴车行李箱的宣传品在返回承德时已经全部发放完毕。每次大巴车临时停靠在路边时,车身上醒目的“盛景说天下”的车贴都吸引了众多客源地市民前来咨询,不论是景区门票价格、交通路线,还是承德美食、风土人情,文化大巴一行人作为避暑山庄的代表,都做出耐心而详尽的介绍。甚至好几次,当地的市民风风火火地追到车边,以为是去承德的旅游车,想要跟车一起去承德旅游。

  14 天,避暑山庄文化大巴这个流动的广告牌在辽阔的东北大地上吸引了足够的目光,受到了满满的关注,以一种开创先河的营销方式,激发了目的地客源市场人群的极大兴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4 位文化使者和随行人员以全身心的投入,完成了所赋予的职责。

  爱心公益捐赠传播正能量

  避暑山庄文化使者网络选拔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活动开创了国内文化选秀先河,通过文化选秀活动,让人们在关注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进而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大赛以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己任,利用文化选秀和公益巡游的创意模式,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传播避暑山庄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吸引四海宾朋共享避暑山庄这道文化大餐。

  和以往一样,今年的文化大巴万里行活动继续坚持公益捐助活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践行中华传统美德,这也是文化大巴公益巡游活动中的重要一环。

  在长春市救助站、沈阳市救助站、天津市救助站、秦皇岛市救助站、保定市救助站、唐山市救助站、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文化使者一行分别根据各救助站当下需求,采买了空调、成人纸尿裤、儿童学习生活用品等物资,为当地的弱势群体带去来自承德的一份爱心、一丝温暖,传递着来自整个社会大家庭的正能量。

  “避暑山庄文化使者爱心捐赠活动,让我们感到了社会的关注,我们很欣慰,也呼吁更多爱心人士对沿街乞讨、无家可归人士的关注和关爱。”长春市松花江镇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的负责人方志祥说。

  “沈阳和承德虽然相隔千里,但是两地有深厚的文化渊源,一个是清朝陪都,一个是清朝夏宫,来自承德的爱心捐助活动,也充分证明了爱心永恒,不分国界,不分地界。”沈阳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鲁春华说。

  在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是避暑山庄文化使者爱心捐赠公益活动的最后一站,也是每年都来的一站。站里稍大一点的孩子对于来自避暑山庄的文化使者们,像迎接亲人一样。文化使者刘雨璇、毛金灿给小朋友讲故事、跳舞,谭辕和崔雅天艺跟孩子们一起玩起了老鹰捉小鸡,救助站里的孩子开心地聚在4 位使者身边,不肯离开。

  在公益捐赠的各个城市,当地媒体都来到现场进行了报道。文化使者谭辕也通过媒体发出声音,希望避暑山庄文化使者爱心捐赠活动通过媒体的宣传,引起社会上更多的人群对于弱势群体的持续关注,除了物质上的帮助,也更多在精神层面关注流浪儿童等被救助对象,把爱心传递下去,把这种正能量传播出去。

  14 天,避暑山庄文化大巴万里公益巡游顺利完成,避暑山庄这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金色名片”也乘着大巴,来到了全国各地游客的手中和心中。活动结束了,而避暑山庄文化使者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探寻和传承还在继续,所传递出的社会正能量也会在更广的范围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