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格言都出自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的《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奠基之作。两千多年来,老子的哲学思想和他所创立的道家学派对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7月21日,避暑山庄文化大巴万里巡游一行走进了老子故里,河南鹿邑。
老子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道教出现之后,老子被奉为道教“三清”之一。民间文化中的老子,充满神奇色彩,《史记》上关于老子出生的记载甚为简略,有人说他比孔子诞生还要晚100年,传之久远的“孔子问礼”也成了谜,甚至有人认为老子是否真的在历史上存在过都是个疑问。
带着好奇和敬仰的心情,避暑山庄文化使者一行来到了老子故里——河南鹿邑。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史料记载,公元前571年,老子就诞生在现今的河南鹿邑,鹿邑既是老子故里,也被认为是李姓的发源地。
我们来到了太清宫。太清宫是为了纪念老子和他的母亲而修建的,最初叫做老子庙,在唐朝时期经过一次扩建,随即改名为太清宫。唐高祖李渊还把老子奉为自己的祖宗,把太清宫当做皇室的家庙,历史上曾有8位皇帝在这里祭拜老子。现在的太清宫已经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每年都有很多游客慕名前来。时值盛夏,太清宫里草木葱郁,据说有不少树木都是唐代栽植的。可能是天气炎热的关系,院内的游客并不多,一进入这里,尘世的喧嚣仿佛一瞬间就烟消云散了,留下的只有历史的痕迹。太清宫以太极殿为中心,太极殿内供有老子塑像,殿侧立有高约1.5米、直径约25厘米的铜柱一根,人称“赶山鞭”,实为老子“柱下史”职务的象征。在太极殿的北侧,是老子故居,老子故居为仿汉代风格,分为主仆院落、山体和水系,宅院依山傍水,向人们再现了春秋末年老子在这里生活的场景和当时的社会风貌。
7月22日早上,我们来到位于河南周口的淮阳县救助管理站,将代表着避暑山庄景区爱心的棉被、衣服、鞋子和粮油等物资捐赠给救助站。虽然酷热难耐,汗流浃背,但这阻挡不了文化使者们爱心的传递。淮阳县救助站站长王中华表示,避暑山庄文化使者的爱心捐助解决了救助站的燃眉之急,更坚定了他们将救助工作做好的决心,他认为,避暑山庄文化使者的这一善举,以实际行动在全社会倡导了良好风尚,唤起了更多的人来关注弱势群体,也充分体现了文化使者们心系社会弱势群体的高尚情怀。
在鹿邑,独具辩证色彩的老子文化让大家沉思不已,下一站,避暑山庄文化大巴将来到法家文化发祥地:河南新郑。